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古镇仙女的历史

张广祥整合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说说古镇宜陵的历史

说说古镇大桥的历史

说说古镇樊川的历史

说说古镇小纪的历史

说说古镇邵伯的历史

说说古镇仙女镇的历史(上)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仙女镇,位于古城扬州东郊,是我江都区政府所在地。

从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设立江都县治,仙女镇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远古时期,这里叫蔡家庄,是一个水乡村落,古运盐河自西而东从村前穿过。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河两岸的村落兴衰交替,蔡家庄名也几经更易。

东汉时期,建有一庙名曰仙女庙,“仙女庙”地名由此而来。

唐时称“仙宫观”,此见于公元9世纪日本入唐求法的请益僧圆仁和尚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申时到宜陵馆,此是侍供往返官客之人处,……自海陵县去宜陵馆五十里余,去州六十五里,已到仙宫观,直行不休,未时到禅智桥东侧停留。”

北宋时南岸曾以“秦塘”为地名,元代时北岸一度又称“黄塘”。明末清初始称仙女镇,运盐河两岸渐渐形成街道。有谚云:“瓜洲六七濠,镇江鲢鱼套,扬州仙女庙”,便反映当时仙女庙水陆交通优势,百货齐集,商铺林立。

到了清康熙时期,已是“沿河数百家,亦自成市”,兴为苏北米木集散市场。曾有客商在此建宁波会馆、徽州会馆、临江会馆、湖北会馆(禹王宫)、双桃会馆以及广潮公所等。

民国十八年(1929)仙女庙正式称为仙女庙镇,时为一方大镇。这里曾是江都县第四区公所驻地,分为仙女、龙川、七闸三镇。

解放后合并为仙女镇,1966年5月改称江都镇。1994年7月,江都县撤县设市,江都镇为市直属镇。1995年3月,正谊乡境内4个村划入;2000年4月,原砖桥镇整区划归江都镇;2001年9月,原张纲镇并入江都镇,2005年5月,原双沟镇并入江都镇,江都镇更名为现在的仙女镇。从此,仙女镇为江都区、扬州市乃至苏中地区第一大镇。

东汉时期,始称仙女庙。关于仙女庙的由来,有好多版本,均为美丽的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杜康”二仙化龙降妖救黎民的传说。

《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终,以状上,因以其地立庙,号曰东陵圣母。”《酉阳杂俎》载:“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飞升,化为白龙而去。”话说东汉某年,天降大灾,洪水、瘟神同袭蔡家庄一带,复有一条黑龙兴风作浪,大雨倾盆、浊浪滔天。顷刻间,农田、房屋被毁;村民忽染瘟疫,上吐下泻,奄奄一息,真是苦不堪言。就在这紧要关头,天空忽飞来一条白龙,昂首向黑龙杀去。刀光剑影间,黑龙渐渐败下阵来,狼狈而逃。空中云消雾散,洪水也向长江退去。少顷,天上又飞来一只黄鹤,口衔草药飘然而至。村民惊奇间,白龙和黄鹤忽然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位道姑打扮的女子。有人认出,她们乃“东陵圣母”杜姜和她的徒弟康紫霞。杜康二人用草药熬汤,送到每家每户,终使全庄人转危为安。县府老爷的两个儿子得知姑娘貌美,想娶她们为妻,但遭到拒绝。县官恼羞成怒,把她们抓进大牢。蔡家庄百姓纷纷涌向官府,哀求县官放人。就在此时,忽见两条白龙从牢房窗口飞向天空,彩云托着两位美丽的姑娘飘然而去。人们为感谢她们的恩德,就在河边建了一座庙,祀奉二位仙女。后来,因为有了仙女庙,蔡家庄也就被“仙女庙”名称所代替。

除了“杜康”二仙的传说,还有几则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一曰“伍子胥闯昭关”:说当年伍子胥闯昭关时,在此迷路。蔡家庄一村姑为其指明去长江口的路,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大官,为感谢村姑指路之恩,在此修建“仙女庙”以示纪念。不过,这则传闻当为讹传,因为与史实不符,当年“伍子胥闯昭关”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安徽省含山县境内,并非近日江都境内之“昭关”,自不可信。

二曰“赵子龙救阿斗”:三国时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途径蔡家庄时,阿斗饿得哇哇直哭,有村姑为其喂奶。后阿斗刘禅在蜀国当了皇帝,为感谢哺乳之恩,在此修建“仙女庙”。此说同样与史实不符,赵子龙救阿斗的故事是在湖北当阳,与蔡家庄差之千里也。

三曰“村姑诗羞韩世忠”:北宋末年,靖康二帝被金人所掳,北宋政权岌岌可危,大将韩世忠率兵护送赵构南逃。行至今江都镇一带,被大河拦住去路,遍寻渡船不着。情急中见一年轻姑娘,韩兵急问有无渡船。姑娘不慌不忙地说:“船没有,有一诗相送:‘养兵无用空吃粮,黎民百姓遭了殃。果真要做英雄汉,回马挺起手中枪。’”韩世忠闻听满脸羞愧,随机掉转马头,挥师杀敌,终获大胜。回头再找那位姑娘,已驾云飞去。后认为纪念这位姑娘,建庙祀奉,即“仙女庙”。

……

杜康二女化白龙飞升的传说,也成了仙女镇另号“龙川”之名的由来。网上有一篇叫“龙川溯源”的短文提供了仙女庙别名龙川论的所谓历史根据:

传说中白龙飞升,地点在蟒导河(今称芒稻河)中间的一条狭长的陆地上,长约3里,宛如一条长龙,它将蟒导河分成两条河,形成一个“川”字。这块地以前称中洲岛,解放后称三闸街。“龙头”在北端,地势较高,是江都镇最高点,上有玉皇阁,是人们重阳节的登高处、元宵节看郊区桅灯的好地点;“龙尾”在南端,地势较低,环境优美。1954年发大水时,取土筑堤,“龙头”被挖;1962年建江都水利枢纽一抽水机站(南水北调东线起点)时,住户迁走,“龙尾”成河;部分“龙身”在仙女公园以北、荷花池以西。建实验小学分部时,填平荷花池,“龙身”与河东陆地联成一片。有人从地理角度察看江都地形,认为三闸桥、七闸桥之间,蟒导河河水环绕,其形成蜿蜒如蟒、如龙,且河水清澈,其色纯白,故在“龙川”二字前,又冠以“白”字,称为“白龙川”。

但这毕竟是传说,传说属于文学范畴,与历史学应该是两回事。

历史上江都文人墨客对“龙川”二字尤为偏爱。如清朝太谷学派的门徒、仪征人李光炘,曾多次来龙川、宜陵等地。龙川、宜陵等地的弟子为他在宜陵建房屋供其讲学居住。李居住宜陵后,使名讲堂兼居室为“龙川草堂”。后来,学派中人称他为“龙川夫子”。李光炘传世著作有《龙川草堂文集》《龙川草堂语录》《龙川太夫子遗著》等。另外民国间,每逢中秋文人必聚仙女镇的玉皇阁,赏月吟诗,有位诗人周晓芙曾留下诗句:“想象邗东烟景好,梨花雪白菜花黄,蕞尔龙川犹活跃,飘然圣母尽沦亡。”1924年,仙女镇文学界同仁发起创办的江都第一份报纸,就是以龙川命名的,叫《龙川小报》。1934年,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时,仙女镇地域被分出一部分建龙川镇。解放战争初期在江都县解放区设龙川乡。1956年,江都分出邗江县后撤区并乡,龙川乡和七闸乡合并称江桥乡,龙川之名消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龙川之名再次在文人墨客中受到钟爱。1981年县政协成立诗文书画会,编印会刊,名《龙川诗集》,诗文中多次提到龙川。此后,仙女公园牌坊上镌有“龙川胜迹”,江都县诗词协会成立时创办的诗刊定名为《龙川吟草》,江都日报辟有“龙川潮”文艺副刊,接着行政区划中又出现龙川村、龙川街。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为家乡题写“龙川大桥”之名后,“龙川”有了新的涵义,成为高尚、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征,也是江都人民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各行各业甚至名特产品以“龙川”为名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龙川大厦、龙川大曲、龙川二桥、龙川路、龙川广场等数不胜数。龙川之名越起越多,名字越叫越响,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江都城市文化定位为“龙川文化”,使“龙川”这一古称在新时代重放夺目的光辉。

仙女庙地名来历的传说很多,大多传达的是黎民百姓的情感和诉求,不过仙女庙是真实存在的。

仙女庙始建于宋代,庙址在盐运河(现名通扬运河)北岸塘子湾。据史书记载,仙女庙1301年(元大德五年)重修,1852年(清咸丰二年)重建,其规模超过以往。当时副都御使雷以鍼出任江北副钦差督师,驻节庙东大圣寺,为仙女庙撰写了《仙女庙碑记》。《仙女庙碑记》中说:“江都(即现在扬州)东三十里仙女庙,凡客贾士大夫舟楫东行,必进其门,临河数百家,亦自成市。”

庙前沿河边有石拱,上有白石栏杆,与南岸徽州会馆门前的设置遥遥相对;庙门口有一对大石鼓是旗杆座,直径约1米,分列左右;庙的正门两侧有东西围墙数十米,庙门上方嵌着一块约两米高、0.7米宽的白矾石竖额,镌刻着“敕封古仙女庙”六个正楷大字,“敕封”是红色,“古仙女庙”是蓝色,周边有浅刻龙纹点缀。进入庙门便是过道,内有称为万年台的高大戏台,上方有醒目的“歌舞升平”四字,下方有五彩的“海波红日”画面,两边各有侧门,上有扇形匾额,东写“龙飞”,西写“凤舞”。万年台左右各有两间休息楼。万年台的屋脊,正中有一葫芦顶,两边鳌鱼角。过万年台,是个能容纳几千人的庭院。庭院之大,可以想象得出当年戏迷们观看演出的盛况。穿过庭院,便到中进的大殿。大殿宏伟,正中梁上悬挂着两个吊盘,里面存放着黄布包裹的同治帝敕封杜、康二仙女的诏书。大殿内无陈设,显示出诏书的庄严与帝王的权威。大殿屋脊嵌有“风调雨顺”四字。大殿后面是后殿,即仙女娘娘殿。大殿与后殿之间有一青石铺设的长方形天井,正中有一只大铁香炉,供香客焚香之用。从天井向北,登上三级台阶,便是后殿,殿前有走廊、隔扇,东西各有一道小园门,通向两侧的耳房。殿内东有宏钟,西有大鼓,中有香案还有水磨青砖的神台,上有精雕细刻的木质神龛,内立杜、康二仙女塑像。后殿高大,庄严肃穆,屋脊上嵌有“国泰民安”四字。后殿西侧是书房,对合两进四间,是文人雅士诗文聚会之地;东侧是三茅真君殿,共五间,穿过前面的月宫门,有六间住房,住房间有一小方天井,长有一株百年古松,给人以幽静之感。

但到了晚清时,该庙僧寮冷落,日渐荒废,仅留下文人墨客抒发“黍离”之感的诗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为清代诗人李廷芳的诗:“一棹烟波驿路长,仙人楼阁白云香。英风飒爽幡幢肃,佳气氤氲草木香。远岫犹留旧螺黛,余霞想见画衣裳。彩鸾飞去无消息,江水悠悠江月凉。”又有李沂经过仙女庙所作的诗云:“原草绿萋萋,轻舟转碧溪。近江流水急,到岸客帆低。庙鬼镌顽石,墙花剥旧泥。仙踪不可问,惆怅日沉西。”从这首诗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诗人面对仙女庙的兴衰所抒发的怀古幽情。

1937年12月16日,日本侵略军入侵仙女庙镇,次日火烧运盐河以北的街道,仙女庙大部焚烧。后又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地方无力修葺,仙女庙遂湮没。1950年,在其遗址上建江都米厂,残留“古仙”断石一段,保存在今博物馆内。

星云大师曾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仙女庙:“希望全世界的人来扬州看到的不仅有瘦西湖、五亭桥,还有仙女庙。”

在众多的庵观寺庙中,闻名遐迩的要算仙女庙了。仙女庙为何闻名遐迩?因素很多,一与地理位置有关,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当时,她位于运盐河边,是水路交通的咽喉,来往船只必经之地。二与地方经济繁荣有关,自从开凿蟒导(芒稻)河后,镇境米、木业逐渐兴起,一度成为苏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著名的米市。米、木业带动了各业的兴盛,很多省的商人云集于此,流动人口大增。三与各方宣传有关,封建统治者为便于对人民统治,利用迷信、传说,愚弄迷惑人民,1871年同治帝对仙女的敕封,大大提高了杜、康二仙女的地位;信男信女烧香、问卜、许愿,每有所获,奔走相告,宣传仙女灵验;墨客骚人常在庙中吟诗聚会;地方绅士、殷实商贾常请戏班在庙中万年台演戏;四方八镇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而香火日盛,热闹非凡。

仙女公园也是附会仙女杜姜的神话传说而落成的。

仙女公园,建于1984年秋,甲子冬由姬鹏飞题写园名,1985年落成并对外开放。

园址在芒稻河东岸,七闸桥东堍,依水傍堤。仙女公园门前设石牌坊,浑厚古朴,以浅红色剁斧石建成,四柱皆取华表形制,云纹缠绕。正面坊额“龙川胜迹”,背面“仙女遗踪”,雄奇雅健,笔力古朴。这八个字既将这一龙川胜地、仙女旧踪点明,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又将“龙”、“仙”二字巧嵌四字之首,自然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园内溪旁仙女雕像亭亭玉立,淡装,素裹,冰清玉洁。溪边绿柳吻水,花木葱茏,把仙女映衬得楚楚动人。

仙女公园美不胜收,《唐伯虎》《蒲松龄》等电视剧的大量镜头在此取景。


仙姑汉晋有芳名,古庙钟声耳犹闻。仙女镇寺庙众多,历史悠久。根据记载及老人们的回忆,归纳起来有四寺、四宫、五庙、八庵。四寺:大圣寺(即金龙四大王庙)、万佛寺、普照寺、救生寺;四宫:大梵宫、禹王宫、文昌宫、都天行宫;五庙:仙女庙、河神庙、娘娘庙、大仙庙、都天庙;八庵:水月庵、三元庵、观音庵、长寿庵、欢喜庵、放生庵、水镜庵、螺丝庵。

大圣寺与仙女庙齐名,是江都著名的古刹,建于唐朝高宗年间(650-701),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有过多次大的修建:明天启中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同治、光绪时大修;民国五年(1916)重修殿宇,替佛像装金,寺院焕然一新。

寺院原址位于仙女镇运盐河北,与仙女庙紧邻,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四周环水,老树扶疏,环境幽静,山门直对北玉带河上的长桥。山门上方有太史顾图河题写的门额“古大圣寺”。

大圣寺僧人、方丈博学多才,颇有名望。振远既通经典,又擅长诗画,与镇上知名人士结交甚厚;仁山精通佛学,为当时中国著名的三大法师之一,曾多次在国内外讲经……

寺院生活用房较多,清军、北洋军、伪军、国民党军等都曾在这里驻扎过,这对寺院的破坏性很大,造成清净佛地不再清静。解放前夕,庭院荒芜,殿宇堕毁,香火冷落,众僧四散。解放后,县粮食局设于寺内,房屋进行改造,古大圣寺不复存在。

但人们一直未把这座古刹遗忘。1993年11月,江都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清咸丰元年(1851)建造的、位于江都镇芒稻河畔的金龙四大王庙改名为大圣寺。经过几年努力,大圣寺的修建改造工程于1999年4月底基本完成。5月1日,著名高僧雪松法师为大圣寺主持开光,住持圣因(祖永)正式升坐,寺院对外开放。

修建改造后,今大圣寺与古大圣寺相比,规模虽然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但小巧玲珑,布局基本雷同,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山。

万佛寺,亦称万佛庵,位于仙女镇运盐河北岸。庙门外有一大片广场,称万佛庵广场,东邻为都天行宫,西靠陆陈公所。进山门,第一进为天王殿;中进为大殿,供奉如来佛,两旁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如来佛后有海岛,能与大圣寺的雕塑媲美;第三进为后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御书,赐庙名“万佛寺”及大殿横匾“云门雪窦”,还赐《金刚经》一卷。万佛寺于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方丈室起火,御书及金刚经卷均被烧毁。民国十六年(1927)左右,中进的大殿因失修而倾圮,“云门雪窦”横匾不知去向。


观音庵位于仙女镇龙川街,庵门朝北,与一般庵观寺院坐北朝南迥然不同。初建于清朝隆二十六年(1761),扩建于民国七年(1918),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高邮一李姓姑娘因和嫂子口角,离家出走,来到仙女镇落脚,在原徽州会馆东南一空地上搭个草棚栖身,并供一尊观音菩萨。后其胞兄在京城做了官,多方打听妹妹下落,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仙女庙,兄妹得以相见。胞兄劝妹回家,无奈妹决意修行,兄便出资为妹建了观音庵的前殿。至此,姑娘削发为尼,取法名“明学”,成为观音庵的开山祖师。1918年,戚墅庙未婚女子王某,因母笃信佛教,自幼受其熏陶,父母相继去世后,她变卖良田200亩及房产等,投奔观音庵为尼,取法名“中圆”。她与师傅丽池维修前殿,后又兴建中大殿及后大殿,并砌了东侧的三进两厢八间半辅房。

历经风雨,观音庵屡废屡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退还了前大殿和中大殿计10间。1987年起逐渐恢复旧观。观音庵大门上方有一石额,上刻楷书“观音庵”,上款为“乾隆辛巳年,民国七年重建”,下款为“三月吉日”。此匾额由清代举人严绍曾书写。

1994年1月15日,观音庵举行佛像开光仪式.江苏省佛协理事、扬州市佛协名誉会长雪松法师亲临观音庵,为佛像开光,讲经说法。如今观音庵已列为江都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民初,江都的最高建筑物要算是仙女镇的玉皇阁了。对玉皇阁的高度,说法不一,有的说20米,有的说30米,更有的人说50多米,但谁也没有测量过。登过玉皇阁的游人都说玉皇阁高,伫立玉皇阁上俯瞰,仙女镇建筑物尽收眼底;西望扬州,东关城楼依稀可见;远眺江南,青山隐隐,起伏绵延。

玉皇阁位于蟒导(芒稻)河与通扬运河交汇处,北邻褚(土)山,西南临三闸、七闸二桥,雄踞于山丘之巅,宛如傲然长空的“龙头”。

玉皇阁是一座道观,《江都县续志》记载:“昔为木商建造”,“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游人到仙女镇西首,由坝头口北边的小街道西行,到山丘的东山脚下,沿着砖石铺成的台阶登山,约踏90多级,然后随着山坡折转向北,再踏30多级便到了玉皇阁的山门。

玉皇阁是著名的景点,平时游人不断。江都有一诗社叫“妙香吟社”,诗友们经常在此活动,饮酒赋诗,其乐融融。正月初五财神日,镇上的商人到财神殿烧香。九月初九重阳节,此处热闹非凡,众多游客登高“避灾”,山上山下,几无插足之处。每逢元宵佳节,夜色降临时,游人川流不息,登高观赏周围农村“车”起的一杆杆“桅灯”。民间有“看到桅灯十八杆,今年一定不害眼”的传说,游人争数桅灯,乐以忘忧,留连忘返。

玉皇阁随着道教的衰落而衰落,解放前夕建筑物已破坏不堪,残垣断壁,再也无人“观赏”风光,玉皇阁名存实亡。1954年,仙女镇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地方政府紧急动员群众,建筑防洪大堤,其土大都来源于玉皇阁。从此玉皇阁不复存在,后在其遗址上先后建油脂厂、县委党校,现为职业技术学院校址。如今玉皇阁不见了,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位于高水河东侧的宽阔的防洪大堤。

有庙的地方,就有庙会。仙女镇的庙会是农历三月三日。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此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变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劳作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都市中人,也有乘车赶来的,场面煞是壮观。

这一日,龙王庙庙场四周,商贩云集,各种小吃遍布,诸种土产杂陈。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合成了“庙会交响乐”,二三里外也听得见。庙前有一处平地,但见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磬悦耳,一片伽蓝香气。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集场,十里方圆,处处是货摊,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从正月起,外地商贸和手工业者,即分水陆两路,或肩挑驴驮,或推车乘船,从四乡八镇涌向仙女庙,其中有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农具,也有一些小商品。最多的是“窑货”和“水鲜”,窑货即宜兴一带的大缸、沙缸、砂锅、绿瓮、锅碗瓢盆等,水鲜则是宝应一带的藕、荸荠,所以“三月三”的仙女集又称为窑货集和八鲜集。

惜乎此庙会在上世纪后期终止。

历史行,三月三这天仙女庙还有灯会。

乾隆时期,武进籍举人赵怀玉为官青州府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某年的“三月三”来仙女庙奉行公务。夜晚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观赏了“三月三”灯会。夜幕下的仙女庙,家家户户悬灯挂彩,爆竹声喧,街市人声鼎沸,到处万花飞舞,人们用彩灯祝愿新年风调雨顺。这异乡风情,令赵怀玉感慨不已。回到住所,他一气呵成《仙女庙观灯词》四首:

仙女庙前烟井稠,千樯争集估人舟。张灯闻为酬玄帝,便当年年禊事修。

家家门外有灯悬,爆竹声喧金鼓阗。始信异乡风景异,清明已过作新年。

万花飞舞几枝横,照眼疑游不夜城。淡月一钩云半掩,蔚蓝也仗助光明。

人声鼎沸绛云开,夭矫神龙天外来。我欲乞灵前致语,河堤无恙旱无灾。

仙女庙的庙会不限三月三。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八的灯会,仙女庙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此时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宁波会馆。宁波会馆在镇之南,南临玉带河。灯会设在宁波会馆的天后宫内。游玩赏灯的人们步入天后宫内,但见回廊、曲栏、小桥、水榭、串楼、高阁、厅堂等地,处处悬挂着各色彩灯。这些形态不一的彩灯,造形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其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光灯烛辉煌,光怪陆离,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十八后,正月灯会基本结束。稍作休整,人们又忙于“三月三”灯会。(待续)

【声明】

本文旨在供读者知晓家乡历史,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我的工作只是整合汇总,整合自杜明甫、赵才基、余华锋、周正亮、丁瑞成、徐道隆、朱华锦、史志行、姜志明、柏涛等先生的作品,另有部分文字无法追溯作者,于此向有关作者及网站表示真诚的谢意!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审核处理。更多仙女镇及家乡史料,大家亦可百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