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提要

圆桌会议·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史学近代化

【编者按】

中国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记忆的悠久与辉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本刊组织的这组文章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在文化传承视野下审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通过探讨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史学转型中的地位、近代历史编纂格局下传统史学的应变,以及承载着诸多传统史学学理内涵的“浙东学派”概念在近代的构建,考察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之路,彰显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中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赓续不绝的珍贵品格。希望以此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学求真求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胡逢祥(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传统史学在史学近代转型中的中心地位

谢贵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近代史家赓续传统的三条路径

刘开军(四川师范大学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近代历史编纂新格局与传统文化应变力

刘永祥(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以“浙东学派”概念的构建为中心

童杰(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口述访谈录之三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之路上不懈开拓前行

——张岂之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访谈录


兰梁斌访谈整理

【编者按】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曾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赴西北大学任教。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主编。张岂之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70年来,著有《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传统文化》《顾炎武》《中华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等。荣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等。本次访谈主要围绕张岂之走上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道路的历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思想和对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问题展开。

【作者】

兰梁斌,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邮编:710127


专题研究

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理性审思


陈甜

【提要】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错误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蔓延已有四十余载,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的十年间,历史虚无主义发展态势由高走低、逐渐式微,散播主阵地向互联网转移,并不断耦合智能化技术推演、升级。这种演变绝非偶然,它与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资本渗透有着紧密的关联。新时代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同时,我们要注重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建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效协同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  历史虚无主义  错误思潮  演变

【作者】

陈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博士后;邮编:100101



北魏起居注制度新探

曹刚华  刘欣宇

【提要】

北魏初期没有起居注官,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始设起居注令史,又仿效刘宋置集书省,兼掌起居注事,改变了两晋、南朝著作郎掌起居注的惯例。这既是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在史官制度上的反映,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北魏后期,逐渐形成监、典、修分工合作的起居注制度,但政局动荡导致皇权涣散和集书省地位下降,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

【关键词】

北魏  起居注  正统  起居令史  集书省

【作者】

曹刚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欣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100872



学术社会史的理论特质与实践路径


罗检秋

【提要】

学术社会史根源于中国文化精神和推进学术史研究的内在需要,旨在超越学科畛域,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学术的衍生、传播和兴替。学术社会史采用实证方法,多维度地研究学术与社会之间的互缘、互动,重视学术史的民间脉络和变易性,将研究重心从学术的思想史、观念史转向社会史。研究学术衍生的家族环境,学者的交游、结社,尤其是学者的情感及心态史,仍然是学术社会史的重要实践路径。学术社会史显示了方法论自觉,裨益于拓展、深化学术史研究。

【关键词】

学术社会史  传统学术  精英研究  社会史

【作者】

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邮编:100101



从社会史取径转向文化史进路

——苏珊·卡兰特-纳恩的宗教改革史研究析论


付亮

【提要】

苏珊·卡兰特-纳恩是美国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史专家。她早年汲取社会学方法,受结构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启发,并在默勒、斯克里布纳与戴维斯等社会史学家的影响下,投身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为这一取径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卡兰特-纳恩的早期著作探讨萨克森与图林根的乡村和领地城市在宗教改革冲击下的社会变化,可谓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的范本。但其研究方法没能揭示为何在宗教改革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民众仍旧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的某些信仰敬虔方式,对新教如何重新构建民众的宗教活动亦缺少深刻的解读。卡兰特-纳恩意识到社会史取径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转而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同时接纳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从而参与开创了宗教改革文化史研究领域。她撰写多部有关仪式与情绪的史学著作,借由开掘新教与普通信众在宗教习俗与信仰操作方面的互动和博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逻辑,让德国宗教改革史研究别开新境。

【关键词】

苏珊·卡兰特-纳恩  社会史  文化史  宗教改革

【作者】

付亮,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邮编:510632



欧美《史记》《汉书》史表研究刍议

——兼论中西古代史表书写的异同


庄亚琼

【提要】

《史记》《汉书》史表研究是欧美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国内学界加深了解欧美中国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辨析中西史学交流互鉴具有典型意义。自19世纪末发轫以来,欧美《史记》《汉书》史表研究呈现出深度不断拓展、领域逐渐丰富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充分重视中国传统考据成果、讨论范围相对全面、部分借鉴西方史学研究思路等特点。部分欧美学者通过《史记》《汉书》史表反思西方史学对非叙事性历史书写的偏见,促成了中西史学的深度互鉴。但是,欧美学者并未深入分析中西古代史表书写的异同。通过比较以优西比乌《编年史》为代表的西方史表书写与《史记》《汉书》史表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史学在探索通史写法的实践中,不仅有经验认识的相似性,也有历史观念的差异性。西方中世纪史表书写因秉持基督教神意史观,未发展出类似《史记》《汉书》史表般追求理解历史的丰富类型。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史表  欧美  中西史学

【作者】

庄亚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编:10010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尼日利亚的史学危机及反思


王严

【提要】

尼日利亚是当代非洲史学最早的诞生地之一,以伊巴丹学派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史学曾享誉非洲内外。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尼日利亚史学出现了史学组织、历史学专业招生与史学的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危机。民族主义史学家从历史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等方面反思本次危机,认为这是民族主义史学自身研究内容与方法上的缺陷和政府实施忽视人文社科系列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应对危机的举措:改变过去经验主义的做法,注重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倡重今薄古,加强对当代史的研究;超越政治史,将史学研究扩大到族群关系史、经济史、国际关系等与非洲当代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主题,并主张改进史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尼日利亚史学  史学危机  民族主义史学

【作者】

王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邮编:321004



“后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

与以色列民族国家叙事的新趋向


张倩红  韩博雅

【提要】

21世纪以来,一批在犹太复国主义与后犹太复国主义辩论中成长起来的以色列知识分子,围绕流散地历史与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移民运动、工党时期的集体主义观念、以色列国家性质与未来走向、巴以冲突及以色列国家合法性等话题,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修正”为核心的新史学话语,反映了当下期望与失望并存的以色列社会既要拥抱传统又必须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这些知识分子被称为“后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他们的出现,象征着以色列史学发展的时代转向与史学方法的调试更新,也代表了以色列民族国家叙事的新趋向。

【关键词】

以色列  史学  后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  民族国家叙事

【作者】

张倩红,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教授;韩博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450000



当代西方历史理论中的“人类世”话语阐释

张作成

【提要】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经历40年发展后,当代西方历史理论界努力寻求历史理论研究新的发展趋向,其特点之一便是回归面向过去的本体论反思。“人类世”是标识1800年以来地球系统历史的地质时间单元。“人类世”话语注重客观存在的过去,并据此认识现在和未来。在回归过去趋向下,约翰·麦克尼尔、迪佩什·查克拉巴蒂分别从环境史、历史理论研究角度阐释了“人类世”话语。他们的阐释在超越“西方中心论”、塑造史学新形态方面具有启示意义。分析“人类世”话语在西方历史理论界的上述因应过程,并阐释“人类世”话语的历史理论意义,对中国历史理论界正在推进的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当代西方历史理论  “人类世”话语  约翰·麦克尼尔  迪佩什·查克拉巴蒂

【作者】

张作成,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邮编:130024


历史学家

蒋大椿对唯物史观的研究


王也扬

【提要】

蒋大椿在新时期之初,立足原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特别是探讨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曾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后,他又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尝试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这种尝试尽管不成熟,却代表了他的学术追求,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唯物史观  蒋大椿  新时期  改革开放

【作者】

王也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邮编:73000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