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征稿|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管理:理论、战略、方法与实践

编辑部 海河创新智库 2022-06-09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抓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协代表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突出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从理论、战略、路径机制和实践层面,理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和使命担当下,如何进一步分类型和针对性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应用国家创新系统观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深入系统地认识和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基础、战略逻辑、主要路径、科学决策方法和严谨扎实的实证研究,从而持续优化顶层设计、推进以原始性创新为代表的全面整合式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此,《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特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本刊2022年重点选题之一,并以“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管理:理论、战略、方法与实践”为主题,诚邀我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公共管理与经济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积极投稿,从国家、产业、区域和企业创新管理的多维视角,深入探讨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任务,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理论、战略、方法、实证分析与扎根案例研究,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和建设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强国。 

本刊计划在2022年5-6月举办“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管理”学术论坛,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战略、新思维、新实践,诚邀关心该议题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广大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到这一重要的创新管理理论探索之中,以高质量理论研究,助力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专栏客座编辑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尹西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论文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特色创新理论研究
  2.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
  3.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际经验与模式
  4.科技自立自强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5.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协同效能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
  6.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
  7.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
  8.国家科研机构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
  9.科技领军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
  10.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自立自强
  11.战略科技人才引育与科技自立自强
  12.科技自立自强下科研范式、创新范式转型
  13.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范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4.其他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关的原创性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投稿渠道: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官网投稿系统
  (题目后标注“自立自强专栏”
 
  投稿截止时间:2022年3月31日。
  满足要求的来稿将优先进入审稿流程,录用后优先网络首发。
 
部分参考文献:
[1]    陈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发展[J]. 群言, 2021(07):16–19.
[2]    陈劲.整合式创新:新时代创新范式探索[M]. 第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    陈劲,尹西明. 范式跃迁视角下第四代管理学的兴起、特征与使命[J].管理学报, 2019, 16(01): 1–8.
[4]    陈劲,尹西明, 梅亮. 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J]. 技术经济, 2017(12): 1-10+29.
[5]    尹西明, 李楠, 陈万思, 等. 新中国70年技术创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 40(12): 19–34.
[6]    张学文, 陈劲. 使命驱动型创新:源起、依据、政策逻辑与基本标准[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 40(10): 3–13.
[7]    陈红花, 尹西明, 陈劲, 等. 基于整合式创新理论的科技创新生态位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5): 3–16.
[8]    尹西明, 陈红花, 陈劲. 中国特色创新理论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9): 1–8.
[9]    张学文, 陈劲. 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战略与实践逻辑[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05): 769–770.
[10] 陈劲,尹西明. 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J]. 科学与管理, 2019(1): 1–7.
[11] 陈劲,尹西明. 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39(11): 19–30.
[12] 陈劲,尹西明, 阳镇. 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J]. 科学与管理, 2020, 40(06): 1–5.
[13] 陈劲,朱子钦. 七方面重点发力,加快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N]. 科技日报, 2021: 006.
[14] 陈劲.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的建设与发展[J]. 清华管理评论, 2021(05):1.
[15] 尹西明, 陈劲, 刘畅. 科技领军企业:定义、分类评价与促进对策[J]. 创新科技, 2021, 21(6): 46–53.
[16] 尹西明, 陈劲, 刘畅.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提升创新体系效能[N]. 经济参考报, 北:2021: 007.
[17] 陈劲,朱子钦. 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J]. 创新科技, 2021, 21(05): 1–7.
[18] 吕薇.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N] 经济日报,2020: 011.
[19] 高旭东.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求与战略措施[J]. 清华管理评论, 2021(05): 54–63.
[20] 尹西明, 陈劲, 贾宝余.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与强化路径[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1–9.
[21] 尹西明, 陈劲.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 群言, 2021(8): 15–18.
[22] 尹西明, 陈劲, 贾宝余.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研究[N]. 经济参考报, 北京:2021: 1.
[23] 尹西明, 陈劲. 牵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牛鼻子”[J]. 经济参考报, 北京:2021: A07.
[24] 尹西明, 陈劲, 李纪珍, 王毅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内外学术创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1, 6(6): 40–58.
[25] 陈劲,阳镇, 朱子钦. 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落地模式与应用场景[J]. 改革, 2021(05): 1–17.
[26] 陈劲,阳镇, 尹西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J]. 当代经济科学, 2020, 43(1): 1–9.
[27] 孙玉涛, 刘凤朝, 曹聪.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逻辑:一个制度理论的框架[J]. 科学学研究, 2021(网络首发): 1–20.
[28] 樊春良.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演进:世界与中国[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05): 533–543.
[29] 张杰.构建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途径与对策[J]. 河北学刊,2021, 41(05): 171–181.
[30] 万劲波, 张凤, 潘教峰. 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2): 1404–1412.
[31] 贾宝余, 王建芳, 王君婷.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06): 544–552.
[32] 李群.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高水平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2021(08): 3.
[33] 肖小溪, 李晓轩. 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概念及特征的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03): 1–7.
[34] 白光祖, 曹晓阳. 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05): 523–532.
[35] 张赤东, 康荣平.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重在树标杆[J].科技日报, 2021: 001.
[36] 冯泽,陈凯华, 陈光.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在中国:演化与未来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1683–1696): 1–26.
[37] Chen,J., Yin, X., Fu, X., & McKern, B. (2021). Beyond catch-up: Could Chinabecome the global innovation powerhouse? China’s innovation progress andchallenges from a holistic innovation perspective.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Change, 30(4), 1037–1064. https://doi.org/10.1093/icc/dtab032
[38] TheOxford Handbook of China Innovation. (2021). In X. Fu, B. McKern, & J. Chen(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a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 https://doi.org/10.1093/oxfordhb/9780190900533.001.0001
[39] Edquist, C. (2019). Towards aholistic innovation policy: Can the Swedish National Innovation Council (NIC)be a role model? Research Policy, 48(4), 869–879.
[40] Gao, Y.,Hu, Y., Liu, X., & Zhang, H. (2021). Can Public R&D Subsidy FacilitateFirms’ Exploratory Innovation?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s between Central andLocal Subsidy Programs. Research Policy, 50, 104221.
[41] Mulligan, K., Lenihan, H.,Doran, J., & Roper, S. (2022). Harnessing the science bas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programmeusing publicly-funded research centres to reshape firms’ R&D. ResearchPolicy, 51(4), 104468. https://doi.org/10.1016/j.respol.2021.10446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