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建言∣用五种正确姿势观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24 千钧客 千钧客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越播越火,据CSM52城市网4月23日(周日)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当天的《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达到6.069%,打败了早年《回家的诱惑》创下的收视纪录。更重要的是,随着大结局临近,《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还可能冲向更高。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部深入人心、大快人心、凝聚人心的好作品。

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好作品,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讨论,对《人民的名义》的热议也就成为必然。该剧自播出以来,肯定与赞扬声刷屏,追剧式讨论成为网民交流的重要话题,一些质疑与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其中既有建设性批评,也有无理式批判,后者声音似乎日趋尖锐,并夹杂一些谣言。在此,笔者建议,不妨用五种正确姿势观看《人民的名义》: 

第一,看主流不片面。《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难得的反腐大剧,表现尺度不可谓不大。这部电视剧能够顺利通过审查走向荧屏,至少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讳疾忌医,敢于“自揭家丑”,也期望通过这部电视剧表达出反腐的决心,期望在全社会形成对腐败现象人人喊打的局面。不少自媒体文章忽视这一主题思想,自称从剧中看出了“阶层固化”“官员圈子”“改革硬伤”等,并无限联想放大,进而指责现实改革开放。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思维,会带来无谓的“反思”,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第二,赏剧情不带入。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必然会涉及到腐败对象,《人民的名义》也不例外。前期由于公安厅长祁同伟在剧中的表现,一些警察朋友出现了很强的代入感,认为有故意贬损、抹黑警察的嫌疑,随着公安局长赵东来正气形象的逐步清晰,警察朋友趋于理性。但随后又出现了妇联认为歧视妇女、城管认为被贬低、商人认为被贬损,甚至出现了认为郑成功矮化了网红形象的情况,让人啼笑皆非。如果每个行业都持一颗忌讳的玻璃心,反腐宣传将无法持续,这种代入感实在没有必要。 

    第三,学包容不刻薄。《人民的名义》中塑造的官员形象形象十分鲜明,特别是陆毅饰演的反贪局长侯亮平,反腐时直接拦截市委书记座驾,有人据此质疑现实中有无这样的“孤胆英雄”?这样的质疑毫无必要,真正的反腐斗士,心中只有国家法律和国家利益。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美国大片中的英雄形象远比侯亮平离谱。如果像多些像侯亮平这样的反贪局长,岂不是人民的福祉?至于对剧中其他演员演技的质疑,也没有必要,这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 

    第四,蹭热点不歪曲。从来没有一部热播影片像《人民的名义》一样,成为全民蹭热点的目标,这原本不是坏事,只要有利于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蹭热点也是正能量。一些媒体根据剧情中的情况,普及官场和法律常识,就很受欢迎。然而也有一些自媒体歪曲性蹭热点,有的为博眼球,认为公安厅长祁同伟才是时代的受害者、对省委副书记高玉良大加赞赏,有的为蹭热点编造出品方一些子虚乌有的无聊话题。这样蹭热点,就突破了道德底线,在博取点击量之后,只能给自己的人品减分。 

    第五,守规矩不违法。做任何事情都讲规矩,守法是最后的底线。《人民的名义》刚开播不久,送审样片全集资源便遭泄露,目前警方已经锁定了嫌疑人。大多数网民对片源泄露并无多大反感,反正舒缓了“追剧”的焦躁。但从法律角度看,我们不应纵容这种现象,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广泛传播,也已涉嫌违法。网络上还出现了有人为帮助其亲戚推广另一部电视剧,采取花钱请水军对《人民的名义》抹黑诽谤的方式,抬高自己的作品,最终被警方查获,违法者自食其果。 

    和任何一部作品一样,《人民的名义》肯定不是完美的,对剧中折射出的一些现实中的问题,该怼的是那种现象,而不是电视剧本身。如何用正确的姿势打开这部正能量反腐大剧,从剧中寻找到增强我们信心、慰藉我们心灵的支点,或许是观看这部电视剧的真正价值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