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观察、思考,在气候变化下的沙漠农场:记玲珑计划伙伴阿拉善参访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
2024-08-24


文/ 牧歌

图/ 玲珑计划伙伴


“我身边坐的是来自致良田生态农场的马彦伟老师,请马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玲珑计划(三期正在招募中,报名请点击绿色文字)一期伙伴伙伴冯启华坐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中一片湿地边的大树下与马彦伟录制起了自己栏目的播客。四周的蚊子毫不客气地在这一群不速之客间”觅食”,但启华依然坚持户外录制,她说在户外录音更能带听众感受现场的氛围。


▲冯启华与同事在树下与马彦伟录制播客


马彦伟一边挥手拍蚊子,一边讲着自己与身后那片沙漠湖泊的故事。这位扎根阿拉善十几年的”生态农民”用他的亲身经历慷慨激昂地诉说着阿拉善近几年环境的变化。在他们身后,一群大雁从湿地的草丛里升起,排成人字形的队伍飞向远方。


这一次二人的播客采访得益于自然之友的玲珑计划。2021年10月,自然之友为了能够帮助气候变化领域的公民行动者和领导者成长并解决因为气候变化出现的社会问题,发起了第一期玲珑计划。启华作为第一期的伙伴,她的项目致力于研究京津冀地区生态小农的脆弱性。时隔十个月之后,自然之友在2022年8月27日至31日带领玲珑计划一、二期招的伙伴伙伴来到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的致良田生态农场参观访问,通过对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进行实地参访和交流,加深和扩展玲珑计划伙伴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感受。


▲玲珑计划伙伴阿拉善参访,2022年8月


马彦伟就是这个农场的主人,他一直都走在环境保护的路上,与自然之友的联系也颇为紧密。他研究生专业学习生态学,在校期间又恰逢公益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SEE)招募志愿者,在投递简历之后,他当天就收到了对方的电话。正是这个电话让他坐上了开往银川19个小时的火车,从此结缘阿拉善,在这里一干就是七、八年。


离开阿拉善SEE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生态农场。2020年的八月,自然之友工作人员参与了银杏基金会组织的第二期海内参访“沙漠化防治”主题之旅,有机会拜访了马彦伟的农场,由此而相识。


此次参访活动的伙伴们最初结识马彦伟也是在这个距离沙漠不到5公里,总面积约1000亩,耕地面积占160亩的农田。农场种植了小米以及瓜果蔬菜等作物,伙伴们生火做饭只需下地采摘便能获得新鲜的食材。这也让他的农田成为了此次参访最佳的起点:不仅跟着马彦伟能够吃到好的,还能学习体验什么是生态农业。


▲玲珑计划伙伴在农场水渠边清洗从菜园采摘的蔬菜


玲珑计划伙伴们采摘的晚饭食材

农场菜园的半熟西红柿

农场瓜田秋收的蜜瓜

农田种植的小米,每年约1/3会被野生麻雀啄食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马彦伟在农场的会议室向伙伴们介绍阿拉善地区的农业发展时说道起初这里的模式对环境并不友好。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后用来种植高耗水作物玉米,据马彦伟之前统计的数据,一亩地传统的漫灌方式,800立方米需要浇灌8-10次的水,这是一个惊人的体量。阿拉善虽临近黄河,但实际浇灌用水却是来自地下水,这样的模式最终导致了阿拉善地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及大量土地的开垦,这让水、土成为了阿拉善荒漠化最大的两个问题。随着农用地附近的地下水位逐渐低于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位,盐碱化较高的沙漠水开始倒灌进入农地,阿拉善地区盐碱化也愈加严重


玲珑计划的伙伴们在听到种植玉米需要大量用水后,纷纷产生了相同的疑问:可不可以不种玉米而种其他作物?对此马彦伟从经济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玉米是阿拉善第一大经济收入,占到80%,这样的模式并不能轻易被改变


除了水土的问题之外,近年气候变化也给阿拉善地区的农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在农业上体现为极度不均衡的降水导致春天播种需要水的时节严重缺少雨水,到了夏季大量集中的雨水却又造成洪水冲毁了田地,影响作物的生长。马彦伟农场的一些蜜瓜就因为糖度较高,在今年西北多雨的夏季频频裂开导致烂在地里无法销售。


在离开农场去腾格里沙漠的前一天,马彦伟带着玲珑计划的伙伴们参观了自己的农场。他首先把大家带到了农场堆肥用的羊粪面前。当伙伴们来到堆积如山的羊粪面前时都十分惊叹,想象当中的恶臭并没有扑面而来。这让伙伴们打消了原本对羊粪的偏见。农场放弃使用除草剂、农药及化肥,只使用羊粪从而少污染,改良土壤。1亩地大约8立方米的羊粪可以支撑农场土壤三年的养分。虽然使用羊粪的成本远高于化肥,但其作为有机物有效地避免了使用化肥可能带来的土壤板结以及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针对农业用水的问题,马彦伟利用节水、耐旱作物小米替代玉米,再用滴灌替代漫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地下水的目的。相比传统的漫灌系统,滴灌一年内可以节省300立方米的用水


▲致良田农场的灌溉系统


为了推广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马彦伟已经与10户农场合作,无公害、节水种植拓展了千亩,为此他的农场甚至要承担合作农户的经营风险。


启华曾经问他生态农业这个模式到底影响了多少农户,有没有达到预期。马彦伟清晰地表示自己农场首先要能存活,并认为农场在成立的七年内签下的1000亩地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未来的七年希望逐渐扩大这一规模。


▲马彦伟在致良田农场向玲珑计划伙伴介绍农场羊粪堆肥情况


不仅马彦伟,他曾经工作过的阿拉善SEE也在持续用行动去减缓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在参观完农场后,马彦伟又领着大家来到了阿拉善SEE公益治沙基地。进到基地后,玲珑计划的伙伴们纷纷拿出相机趴在沙地对眼前的植物一通拍摄。本想来看心心念的梭梭林,但在讲解员的一番话之后,大家都大吃一惊:基地不仅种植梭梭,更多的是种植沙拐枣等沙生植物。一番话后,基地中大大小小的沙米、沙蒿、沙拐枣便成为了大家拍摄的主要对象。

 

▲玲珑计划一、二期伙伴与导师在基地前合影


这些贴地生长的植物在沙漠中随风摇曳,显得渺小而单薄,但当它们成片出现在茫茫大漠时,眼前的绿色让人感受到无限生机。它们通过根系牢牢抓住沙地由此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


马彦伟和其他坚守在一线开展环境保护的人们让玲珑计划的伙伴们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不仅让过往玲珑计划一期、二期研究气候变化与农业议题的伙伴们受到鼓舞,也让研究其他议题的伙伴们真切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在腾格里沙漠的那最后一天,马彦伟靠着湿地边的那棵古树感叹人们对沙漠有误解。


同样关注气候变化与小农应对策略的玲珑计划二期伙伴杨青在离开农场的那天蹲在农场小院的门口,望着落日的余晖与马彦伟和同行的伙伴们一起谈着参观后的感受。行程结束后他特意写下自己的文章来纪念,在文中他将农场的景色形容为莫奈笔下的田野。“我们到底想要土地给出什么”“我们可以给土地带来什么”,杨青写道。


对于这些问题,玲珑计划的伙伴们或许在未来可以回答。


▲点击图片报名玲珑计划第三期


科普小贴士


西北地区的降水量,的确在过去几十年有增加趋势,但是如果与这些地方的蒸发量相比,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且,由于增加绝对值本身也不大,所以,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也没有在根本上突破质的飞跃,水资源紧缺和干旱依然是中国西北暂时很难改变的现状。


因此,不应该过分夸大西北地区当前的气候变湿趋势对该区域气候的改变程度。由于西北地区西部气候变暖十分显著,而且变暖程度还在不断加速,这会引起该地区无效蒸发明显增加,降水增加的相当部分变湿效应,会被无效蒸发增加所抵消,所以实际变湿程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同时,温度升高会造成高山冰川和积雪消融加快,会使部分固态水资源转化为液态水资源,从而导致该区域内蒸散发有所增强,这会对降水增加趋势有一定贡献,但这不仅不会使本区域水资源有实质性增加,反而可能会有所减少。


小贴士参考来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07056

https://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49094




推荐阅读

▶ 自然之友重磅发布玲珑计划,气候变化行动者请就位


▶ 从可可西里到气候变化,什么是我们坚持行动的意义?


▶ 32/170:首批入选玲珑计划的他们,超有料!(上)


▶ 32/170:首批入选玲珑计划的他们,超有料!(下)


▶ 愿我们的行动像水,滋养彼此和更多人的日常:玲珑计划一期毕业参访回顾


▶ 奔现成功!是什么让伙伴和导师们的心紧紧相连:玲珑计划二期线下参访回顾


▶ 为恢复科尔沁草原奋斗的这21年里,我看到了突破血缘的传承


▶ 如何跟世界更好地相处?我从零废弃生活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 通过“自我认证”后,我成了一名可持续旅行倡导者


▶ 成长于阿坝、奋斗在年宝玉则,做心怀乐观与慈悲的觉知者和行动者


▶ “极简生活”UP主:每个人都能在可持续日常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 带着从土壤里“长出来”的思考,两位不同世代的气候行动者决定并肩而行


▶ 有害残留、过度包装、高碳排放…… 你听见毕业季鲜花的哭泣了吗?



合作伙伴


特别致谢


致良田生态农场 马彦伟


感谢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对公民气候行动的大力支持。




END



动动手指 点亮星标

I want a sta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自然之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