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夏天你被“蒸”还是被“烤”了?高温热浪是谁的锅?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
2024-08-24

⭐️星标一下自然之友,第一时间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

文/ 深山小马

北京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在读大学生


今日立秋,一个看似自带降温光环的节气,却并不是炎炎夏日的终结点。“热在三伏,秋后一伏”,凉意仍在暑热天后排着长队,拿着爱的号码牌。而对我们来说,今年这份等待好像格外令人望眼欲穿,只因为今年实在是太!热!了!



今年的热可不是“你妈觉得你热”,而是……?


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天气,若高温天持续三天以上,就称之为高温热浪。今年我国的高温热浪起起伏伏,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西安地表温度70℃+,重庆夜温达33.5℃,40℃高温在吐鲁番、广州、常宁等地遍地开花……踏出家门就喜提一身大汗,只恨冷气不能“吹不了兜着走”,今年的暑热到底是被过分夸大还是确有其事?





▲点击看高清大图


事实上,今年确实热得今时不同往日——2022年入夏以来全国高温日数属历史同期最多。今年的6月是1961年以来最热的6月,有百余个国家气象站监测到了40℃以上高温,属同期罕见。而单看7月份,福州、重庆、上海、南昌等省会城市的高温日数都破了二十,杭州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6天,几乎都比其常年平均高温日数多出10天左右。





▲点击看高清大图,图源:中国天气网


图源: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


同样是热,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城市的热法,这就要说到实际温度与体感温度。气象部门监测发布的气温数值就是实际温度,而我们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甚至当日的着装和心情等。试想一个潮湿、无风的天气,闷热的空气好像全部被固着在原地,你排着某个见首不见尾的长队,此时所感受到的热度就不仅仅来自实际的大气温度,还来自蒸笼一样的水汽以及窝火的烦躁。说回不同的热法,像广东、江西、浙江等多雨、相对湿度比较高的地区,它的热法是蒸桑拿;而新疆、甘肃、宁夏等少雨地区,则是简单直白地把城市放在火上炙烤,效果同样十分显著。



人为or自然,谁才是炮制高温的首要原因?


那么,今年的高温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混乱的天气系统炮制出的巧合吗?


首先,天气系统的原因——即自然原因,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我国夏季气温产生作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西南季风、伊朗高压等。


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一位低纬度派来的“遣唐使”,是大气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简单来说,赤道附近的大气由于受热较多,热胀冷缩空气膨胀“变轻”,上升到高空后,便向南北两侧高纬度地区的高空流动,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副热带地区的高空产生辐合下沉气流。基于上述形成过程,“副高”这位重量级大咖自带下沉气流buff,也为高温天带来了助力大礼包:


①空气下沉增温;

②下沉气流“施压”下,空气压力山大,上升运动弱,不易成云致雨;

③云雨减少,太阳欢快普照大地,有利于晴空辐射增温;

④上升运动弱也使大气本身比较干燥,更易被加热,因而在太阳辐射下增温更加迅速——一片区域如果被副高掌控,想不增温都难,它也是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罪魁祸首。


另外,“副高”是顺时针天气系统,南部的偏东风和西部的偏南风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水汽输送到副高北侧,与冷空气交汇还会带来暴雨。你说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唉,可惜副高的位置并不完全固定,夏季除长期控制着我国东南部的据点之外,一会挪动到中部内陆,一会又把手伸到华北地区去施威。


东北冷涡,就高温这一领域而言,听名字就知道比上一位要“善良”许多。它会将北方的冷空气打包携带南下,有时携带的冷气儿在京津就跑尽了,有时天时地利可以一路带到江南也依然强劲。东北冷涡并不会带来高温,甚至正好相反,会造成一段时间里温度的降低。但它携带的冷气儿不可避免的要与沿途的暖空气交汇,如上文的副高,便碰撞出强降水、冰雹、大风、沙尘等恶劣天气。如今年5月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较低的气温和频繁降水,就是东北冷涡吹了耳边风。


拉尼娜事件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与之处于同一“系列”的还有厄尔尼诺事件,二者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相反,但对我国的影响又并不完全相反。赤道上太平洋海域有一股自东向西吹的偏东信风,当这一股风加强时,赤道洋流就被推动着由东太平洋向西太平洋跑。赤道洋流,顾名思义,在赤道附近,可以想象这是一股暖水。因此,高温暖水们就在热带西太平洋水域堆积,而上文提到的副高,诶它的起源不就是热吗?于是这股暖水的热量又加强了太平洋西岸的副高。副高加强,既要加强自身的力量,又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其跟冷空气的交汇面便向冷空气一侧——北方移动,而南方受到的副高的影响也会愈发强劲。因而拉尼娜一般认为会令我国出现“冷冬热夏,南旱北涝”的现象,但其实际影响还要更加复杂多变,并非如此单纯。说回今年的高温,今年拉尼娜事件的持续,便为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尤其是南方高温热浪的出现提供了气候背景。


除了两大巨头和拉尼娜之外,还有经常提供水汽通道的西南季风、与副高常常“勾肩搭背”制造高温的伊朗高压,在拉尼娜事件的气候背景下,在这个夏季联袂上演了一出还未落幕的雨热双开连续剧。


哎!可天气系统不可控啊,合着今年就是纯纯倒大霉了?那倒也不是,人为原因在今年的高温、暴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甚至不能断定人为原因与天气系统究竟谁才是“一号人物”。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堆聚在大气层底部,像一层可以流动却无法挥散的胶罩笼罩地球,使进入的热量难以散失出去,加剧了全球变暖。事实上,最初如果没有这类气体,地球表面的温度原是低到无法满足现有大部分物种的生存条件的,包括人类的祖先。但当过量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后,使得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而这也是北半球高温热浪频发的根本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图源见水印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荒地、绿地起了高楼,城市快速扩展蔓延,城市热岛效应愈发显著,即城市内的温度明显高于邻近郊区。在城市中,绿地减少了,被坚硬的砖石、混凝土替代,而它们在接收同样多热量的情况下,升温更多、更快,即我们常说的“下垫面属性改变,加剧了城市升温”。且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量人工热源的出现,从家用轿车到占地万余亩的工厂,滚滚废热伴随着浓烟与噪声抑或悄无声息地融入空气当中。


上海市热岛效应可视化图像,图源: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



除了不断调低冷气,我们难道真的没辙了?


在当前气候背景下,高温与暴雨的频繁出现或将成为常态。面对高温天气,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 衣:选择宽松透气、吸汗的衣服,建议穿浅色衣服,并注意勤洗勤换

✅ 食:清淡饮食,少吃高油上火的食物;增加饮水,可以饮用一些绿豆汤、凉茶等解暑饮品;出汗后注意补充盐分,可以饮用一些淡盐开水;不要大量通过冷饮解暑

✅ 住:多开窗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浑身大汗时不宜冲冷水澡;电扇勿长时间直吹,空调度数不宜过低

✅ 行:要留意天气预报,尽量避免在高温天尤其是10-16时进行户外运动;若有外出需要,宜做好防护措施,如涂抹防晒、打遮阳伞等,并携带水和防暑药品


面对暴雨天气,我们同样可以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首先,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软件等关注暴雨天气预报预警,避免户外活动。当房屋因地势低洼等原因进水时,要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同时将电器插座、开关等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也可在暴雨来临时对地势较低的房屋进行加固改造,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进行防护。


如在户外突遇暴雨,应远离高大的树木、高压电线、旗杆等;勿在高地使用通讯设备,停止高空作业。遇到山洪爆发时,一定不要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不要在底层疏松的山体下面久留,应尽快沿垂直于水流方向,按照预定路线向高处转移。避灾场地应选择在斜坡缓而地面土石完整稳定、无流水冲刷的地段。应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浮木、门板等做水上转移。



按照目前气候背景来看,未来以高温热浪、暴雨等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不会消失,甚至会愈演愈烈。在高温天气下,人中暑的可能性增加,沥青道路可能被热化,农作物收成受到影响威胁粮食安全,水安全受到挑战,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耐久降低,部分传染病传播力增加,文物古迹也可能被高温破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践行减碳行动,减少人为原因对极端天气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快适应这一变化,主动学习、传播相关知识技能,减少极端气候对我们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


立秋还处在暑热阶段,不过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就出暑了,咱们一起盼处暑吧。


—END—



动动手指 点亮星标

I want a sta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自然之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