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心!他于凌晨去世,年仅46岁!前几天还在发科普视频

宁波晚报 2024-04-02
1月12日,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麻醉手术科副主任朱翔突发疾病,
医治无效,
于12日凌晨4:51不幸去世,
享年46岁。

他是知名的医学知识科普达人,
生前曾发布了两百多条科普视频。
朱翔医生去世的消息
在网络传开后,
不少同行和网友表示哀悼。



拍摄记录工作日常:

每一台手术都会全力以赴

据了解,朱翔是江苏南通人,出生于1978年。1996年9月至2001年7月,于徐州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2014年12月南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7年6月获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2022年12月起任麻醉手术科副主任。

△麻醉医生朱翔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年余来,他一直在医疗、教学第一线努力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开设了名为“麻醉医生朱翔”的抖音账号,粉丝数量突破了10万,被网友点赞126万余次。在网友们心目中,朱翔医生不但亲切接地气,而且有着一个活泼有趣的灵魂。他拍摄的短视频大多围绕着他的专业展开,熟练运用网络流行语,深入浅出地进行医学相关知识科普,经常和评论区的网友们互动,解答他们的疑惑。

“麻醉医生,真的是打一针就‘完事’?”“全麻舒适,为什么不能所有手术都用全身麻醉?”朱翔用手机镜头,捕捉着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日常,并经常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耐心地为大家进行知识科普。儿科手术后的宝宝们,醒来后需要抱抱;麻醉医生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不时还会安慰接受半身麻醉的患者……在朱翔的视频中,除了日常工作外,还有无数温情的细节,这也展现出了他内心的细腻和柔情。

△朱翔生前发布了许多科普视频

在诙谐幽默的日常画风里,也时常能捕捉到朱翔对待这份工作的热爱。在2024年1月2日更新的一则视频里,刚经历了跨年的朱翔深情地写道:“有小手术,但是没有小麻醉。任何一台手术的麻醉,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因为我们守护的是生命。”在配文里,他详细写下了作为麻醉医生每天要经历的日常步骤: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生活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术中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他将每一个细节展露给大家,打消没有经历过手术的网友们对未知的恐惧。


网友纷纷悼念:

值得敬佩的好医生,一路走好!

朱翔去世后

有无数网友

留言表达哀悼和思念



也有网友表示

才刷到朱翔的科普视频

就传来他去世的噩耗

会看完朱医生的视科普视频

来表达敬意




这6个猝死高发诱因要避开

2023年8月,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其中常见的原因有:


1. 过度劳累
2. 精神刺激
3. 饱餐
4. 饮酒
5. 大量吸烟
6. 寒冷


其中,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1. 劳累,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2020年刊发在《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分析了5516例猝死案例发现,猝死的诱因主要为情绪激动(26%)、劳累(25%)等。



在对5516例猝死的研究中发现,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57.76%),第二位肺源性猝死(21.63%)。其中最常表现为突发、休息睡眠中,还有呕吐、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



2. 30-63岁是中年人猝死的高发年龄


此外研究还发现,30-6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2021年在科普中国刊文指出,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发生心梗时则更容易猝死。对于年轻人,由于心脏没有形成代偿保护机制,很多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颤就相当于心脏骤停,瞬间失去意识导致猝死。


3. 别熬夜,深夜也更容易出现猝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郭继鸿曾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解释 ,对人体来说,白天交感神经“上白班”,晚上迷走神经“上夜班”,而凌晨正好是两种神经“交接班”的时候,此时迷走神经经过一晚上夜班尽显疲惫,而新来接班的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异位节律等,从而可能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事件甚至猝死。



预防猝死,做好这3点

1. 一定别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马帅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持续熬夜的确是一些人猝死的诱因。熬夜猝死的人大多死于突发心脏病。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人死于脑中风,原因是血压过高使脑血管破裂。但熬夜并非猝死根源。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是熬夜猝死的高危人群。对于普通人,熬夜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2. 别太累,别让自己压力太大


一是工作、学习别让自己太累,一定要留下放松的时间,而且不要久坐。2021年发表在《国际环境》上关于过劳对健康影响的报告指出,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相比,每周工作55小时或更长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更高。无疑增加了猝死风险。


二是要适当放松休息,比如看书、唱歌、散步、练习毛笔字,让自己觉得开心、身心放松的小事都可以多做一做。偶尔近期较忙导致睡眠时间过少,也不等于大脑就没休息,学会自我放松,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比睡着没睡着更为重要。


3. 别忽视猝死的“早期信号”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绝大多数在猝死发生前几天,都有临床症状。


比如:一过性的胸闷、胸痛、乏力、心慌,这种心慌是身子突然往下一沉,或者一忽悠的感觉,时间约为三、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而且自然恢复了正常。特别是不明原因的昏厥,如卧床或睡眠时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异常鼾声等。在这一周左右的时间之内,都有发生上述情况的可能。

大家还在看

官方喊话!赵丽颖回应

他宣布复出!
宁波人抓紧,价格即将上涨!有人每天加班到凌晨!有人排队2小时等不到……
抖音、饿了么,双双否认!

就在今天,暴跌!宁波人稳住……

罕见!大降价!

太火爆!5分钟售罄!宁波人:根本抢不到

他被实名举报!官方通报:双撤职!

刚刚崩了!全部暴跌!宁波人坐不住了……



 来源 现代快报/现代+、橙柿互动、澎湃新闻、健康时报、网友评论编辑 忻晓颖 审核 吕荣

宁波晚报商务合作请联系
宁波晚报官微
13586640957(微信同号)
宁波晚报抖音号、视频号
13867871360(微信同号)

点“在看”,告诉我你来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