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蒋兴伟:推进国家 DCS系统建设

“通过在海洋、气象等遥感卫星搭载卫星数据收集系统 DCS(Data Collecting System),构建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可以提供自主可控、低成本、全天时、全天候的多个领域业务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收集能力。”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蒋兴伟带来了推进国家 DCS系统建设的提案。DCS为极轨卫星载荷,其通过 DCS终端将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卫星,对数据进行存储,并回传至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手段分发至用户使用。目前我国海洋二号B/C/D卫星均搭载了 DCS载荷,将高纬度地区、无人区和远海区域的有关气象、水文,海洋探测、环境监测、科学与管理等数据有效回传,应用效果显著。蒋兴伟认为,该系统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自然资源、气象、水文、水利、海洋、航运、森林、地质、远洋捕捞、环境监测、地震预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对此,蒋兴伟建议,应从国家层面统筹DCS系统组网建设工作。一是尽快由国家统筹协调支持 DCS系统研制、搭载及其应用。充分利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海洋、气象、陆地等遥感系列卫星的卫星平台空余资源进行载荷搭载发射,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实现星上 DCS系统组网运行,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同时,充分发挥 DCS系统效能,在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环保、交通等相关行业部门开展应用服务。二是将 DCS系统纳入“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有关计划项目。DCS系统及其应用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同时属于新基建的范围。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将该系统纳入“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有关计划,统筹规划 DCS系统发展。三是统筹规划国家 DCS系统标准体系。科学统筹规划国家DCS系统,建立统一的 DCS低速通信接口标准,推荐国内海洋浮标用户、自动化气象海洋站等使用 DCS系统标准接口进行低速率通信传输,形成国家 DCS系统标准体系,同时与国际接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服务。蒋兴伟认为,DCS系统可以对全球范围内已采集到的具有重要安全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数据进行有效回传。目前,我国通过科学、经济等各方面的国际合作,已参与到众多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采集活动,面临大量数据需要传输的问题。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及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地面数据接收站点相比,我国海外数据接收及传输水平较为落后,“采集到、传不回”的现象突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利用太空资源大力发展卫星数据收集系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DCS系统属于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属于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内容,“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卫星通信网络相互补充。使用 DCS系统进行上述行业的业务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传输,减少对国家高速卫星通信网络的使用和依赖,是对卫星互联网整体优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建设 DCS系统,利用太空资源助力“一带一路”发展。DCS系统具有全球化的性质,特别是在海洋气象领域广泛应用于浮标数据收集、自动化气象海洋观测站数据收集等,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全球治理的共识。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首席记者:焦思颖

文字编辑:朱彧

新媒体编辑:李严

审核:赵建东 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