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F·新刊出炉丨2016年第4期“城市感知”

2016-08-30 LAF 景观设计学

感知一座城市到底有多少种途径?怎样的城市设计才会让人们感知到城市的独特性?设计师如何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城市?希望LAF022——“城市感知”能够带你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 景观设计学


人们借助多种感官而不是纯粹的视觉来体验城市,而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却缺少对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知维度的关注和研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人们对各类城市空间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乃至味觉环境的感知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揭示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与具体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并探索如何去创造基于人体尺度的优质城市环境是“城市感知”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当我们将感知的方式从视觉扩展至超越视、听之外的其他感官,发现城市感知的途径和发现是如此的丰富多样;我们试图追溯城市历史,在城市中感知城市的文脉发展;我们找寻城市意象,突出展示这些体现城市特色的载体;我们从艺术思路出发,将感受可视化,将属于某座城市独特时刻的到来量化……

因此,城市感知是一种人性化的城市建设思路,旨在激励研究者及设计师以辨识和利用人们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出发点,强化城市空间的感知力度,拓宽感知城市的方式方法,促进更具社会意义的城市设计。



主编寄语中,俞孔坚提出,现代城市的模糊性和高度的个性化使得设计和管理“有感觉”的城市变得非常困难且往往被忽视,致使我们的城市逐渐沦为缺乏感觉的城市。通过在现象学语境中讨论过往相关概念的可借鉴之处,俞孔坚得出——正是城市的空间特征、自然和文化氛围以及各种真实的物体存在和人本身,使城市或地方变得“有感觉”、“有意思”,并体现为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文栏目,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韩西丽和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赵文强共同为我们剖析了感知与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关系。文章从感知的空间尺度以及感知偏好等方面对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维度的感知体验进行了阐释,其提出,设计师应该从人的身体感知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思考,积极辨识感知体验的潜在价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场所。


以触觉为主的人与水景的互动方式 

随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薛菲博士及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的刘少瑜教授对伦敦中心城区及郊区进行了实证型研究,通过客观评估和主观调查,就建成环境品质、使用者态度和疗愈感知进行了研究。其着重关注感观层面,从城市和自然两方面入手,验证疗愈空间具有高品质的建成环境和带有感官刺激的治疗环境的双重属性。

而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任欣欣博士、康健教授和刘晓光副教授则以声景为视角,对使用者的声景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声景与景观评价的相关性,以及专业设计人员与使用者的生息好差异进行分析,以了解人们对城市休闲绿地声景的感知特征,以为相关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例如,使用者对交通声、聊天声、钟声的喜好比专业设计人员想见的高近一个评价水平;而对流水声、树叶沙沙声的喜好则比专业设计人员低半个评价水平。因此,在设计中对自然声进行运用时,设计师也需加强对环境、人群的分析,避免程式化运用。

观点与评论栏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邵钰涵博士后与刘滨谊教授从历史和记忆的角度对城市感知展开了探究,其提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感知正在逐渐消失。文章聚焦于历史因素在城市感知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并论述形成重要的城市感知的巨大意义。

瑞典隆德大学工学院的Peter Siöström副教授对城市感知在可持续城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解析,就城市的身份特征、城市意象等概念展开了讨论,并分析了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对于城市设计的影响,同时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Peter Siöström与韩西丽合著的《城市感知》一书

主题实践栏目的5个项目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城市感知”的内涵。

由吴建师和孙艺潭设计的纽约地平线——畅想未来曼哈顿天际线以大胆的想象凸显了纽约独有的城市特色,传统的高楼在这里被隐去,一度被掩埋的场地肌理得以重现,镜面表皮呈现出高楼遮挡前无限蔓延的自然景观。这些诗意化的手法跳脱了传统思维,将纽约的“天际线”真正移至了“地平线”的高度。


纽约地平线鸟瞰效果图

© Jianshi Wu and Yitan Sun

由哥伦比亚大学空间信息设计实验室等10所机构联合开展的纽约修复计划之港口振兴计划通过大量的地图绘制、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力图展示在社区尺度对物质空间进行改善所带来的可测量的健康与社会成果。同时也呈现了感知纽约城市的另一种方式。


纽约修复计划之港口振兴计划中绘制的纽约市污染水平(PM2.5)地图

© NYC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Mental Hygiene, Bureau of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and Policy

由闫一鸣带领的团队设计的厦门老剧场文化公园是在原鹭江剧院基础上改造的新型公共空间。通过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进行扩展,丰富人们的感知体验,不仅使老剧场的元素得以再现,更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延续了场地的精神。“放电影的人”雕塑、电影胶带长廊、瓷板烧制的旧剧照、电影照片、旧电影放映机、老旧戏服、乐器等,无不唤醒了居民的剧场记忆。


夜色中的厦门老剧场文化公园

!melk景观和城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大道公园位于环境条件极具挑战性的干旱地区,终年烈日高温、沙尘肆虐,并饱受水资源匮乏问题的困扰。该项目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旨在缓解这些极端气候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营造怡人的感官体验,并重现了拉斯维加斯的昔日景致——沙漠中的绿洲。


大道公园使用的颜色和图案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莫哈韦沙漠

© Hanns Joosten

而由OLIN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罗亚丹带领的团队设计的音场:印度西高止山脉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声学基础设施则主要关注动物的感知方式,以亚洲象为例,通过记录和分析具体声音的强度和范围,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重新理解人类开发建设对生物迁徙廊道的影响。


音场项目序列剖面图

探索与过程栏目的两个项目探究了将存在于外在环境与个体内在感知之间的隐秘关系进行公众呈现与认知的契机。

气味的视觉语言中,城市嗅觉景观研究者Kate McLean透过各地居民的鼻子展开全球都市探察。其将气味视为实体,并试图推测它们移动的模式和相互间的作用,最终以地图的形式呈现气味难以捉摸的、转瞬即逝的、活跃多变的特质。居民在描述他们所感知到的气味的时候使用了很多抽象的形容——小编真的很好奇,“磨碎的金属”、“破碎的梦”、“艰难的生活”都是什么味道呢?


气味的视觉语言项目中绘制的爱丁堡气味景观地图

© Kate McLean

而在夏日侦测员——感知城市中,来自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的两位设计师,MiaMeusburgerJohanna Pichlbauer,将色彩鲜艳的7个高科技计测器放置在维也纳的不同角落,以捕捉一种属于维也纳市民的集体感知:夏日的到来。并试图以一种能够呈现公众情感、集体情怀和社会现象的方法来收集并解读城市环境数据。而这些可爱的“侦测员”计测的内容都细小而特别,要不要猜猜看?


7个被安放在维也纳不同角落的“夏日侦测员”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如果你对小编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解答,欢迎互动留言,希望LAF可以成为启发思维、碰撞火花的平台!

等不及想要浏览本期厚达172页的杂志的全部内容?快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吧!

号外!号外!

高校赠阅活动已经展开,赶快为你所在的学校申请2012~2016年杂志免费赠阅吧!还有更多轻松赢杂志的同期活动哟!请戳→LAF·高校赠阅丨2016年《景观设计学》高校赠阅活动开始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