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东——城市艺术生态的江南样本《江南再造》南京站 | AMNUA展讯

AMNUA视野 2022-12-25

南京东——城市艺术生态的江南样本 

《江南再造》| 南京站

(江苏艺术基金2021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展期:2022年9月16日-11月15日

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可一美术馆

地点: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

开幕时间:2022年9月16日  15:00

 

学术主持:刘伟冬

艺术总监:李小山

总策展:郑闻

策展人:陈瑞

展览统筹:李颖、薛亮、孙雅璇

 

参展艺术家(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卞松、陈辉、陈建华、封加樑、顾小剑、郭召方、李素芳、刘冰、刘国夫、刘伟、刘养闻、陆霄虹、陆笑毅、毛进、毛可一、彭涛、秦艾、秦修平、沈勤、沈石京、孙俊、王静、王琳、王张莉、吴翦、吴思骏、吴湘云、武小平、吴扬、徐弘、闫栋、杨明、喻勤、张以诺、张正民、赵慧儿、赵勤、郑恺伽


江南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文学意象和人文情怀的渊薮所在。本次展览在江南文化的视野下,以“南京东”艺术聚集区为概念,呈现当下南京的创作生态,展现新时代的“江南叙事”。
江南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祥地。从民国建立新式美术教育开始,江南一带就一直对欧洲流行的学院派绘画以及各种优秀的现代艺术情有独钟。江南的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专、苏州美专、杭州艺专,都曾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教学重镇。20世纪初,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府曾尝试以美国首都为蓝本,制定了宏伟的现代化城市规划理念,希望将南京打造成东方的华盛顿。中国近现代艺术也开启了最初的留洋运动与东西对撞,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美术学校纷纷兴起,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先驱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启蒙勾勒出了“为艺术战”的人生理想与“中西融合”的艺术蓝图。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革命美术与民族化议题,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成为了时代的强音。而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是展示出惊人的爆发力与创造力,呈现出兼具国际艺术语汇与中国精神的繁荣景象。本次展览是建立在南京现当代艺术若干年的发展历程后对区域艺术生态的一次切片式的展现。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居住或者工作在南京东部或者南京以东,他们年龄不同,“出身”各异,仔细划分,分属不同的代际。身处南京而又背靠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令这些艺术家呈现可居可游的状态,其创作也由此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在地性”。“在地性”涉及艺术家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的作用,地域文化对于在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取向具有内在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内容也会受到深刻影响;与此同时,艺术家创作的“在地性”也反映了当下发生的艺术思考,即其创作必须具有某种当下语境所集约的时代信息和文化肌理。
“南京东”对于城市的文化记忆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与这座城市的行政区域规划、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高校、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不断汇聚于此,成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基于地域特征的当代文化独特样本。





部分作品欣赏

Appreciation of selected works


封加樑 江南印象系列之三十 布面油彩 60X60cm 2019

李素芳 褶皱-茧的记忆 120×180×5cm 2021 树脂、陶瓷和纤维

秦艾 解春风 111X230 纸本水墨 2022

沈勤 山 80cm×175cm 纸本水墨 2019

 吴翦  浪潮   80x100cm  2022

杨明 《湃系列五号,骸》73×51×39cm,综合材料

张以偌,《蜂》,影像截图,10’37”,2022

赵勤 觊觎(ji yu)2022 综合材料(纸浆、草木灰、喷漆、树脂)(高)200cm x(长)60cm x(宽)60cm

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仙林大学城的文化新地标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杉湖东路9号电话:025-83612162地铁2号线仙林中心站向北200米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AMNUA数字展厅;

  • 为保证流畅体验,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 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com;

  • 文章版权归AMNUA视野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