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没有文化开始

樊翼 乡村之眼
2024-09-07

2011年与乡村之眼相遇,第一次培训是在一个旅游古镇里开展的。培训结束前最后一个内容是各自梳理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拍摄主题。思前想后的我问了一句“没有文化算不算是一种文化?”虽然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也确实反映当时的迷茫与无知。


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来自书本和电视宣传等。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始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地方政府不留余力挖掘发扬的也无非是哪些历史遗迹和高庙大宅,相比老家所在的小山村,人不过十来户,史不及一百年, 即无震撼的美景,也没出过啥能人名仕,乍一看确实没哈好拍摄记录的东西。


相信大多数接受过乡村之眼培训的伙伴都有和我相似的经历,拿到摄像机的初期除了满山去拍各种风光照,说到传统文化就专门去寻找那些老房子、老物件;


说到风俗习惯就在过年过节或婚礼等集体活动时围着美食和乡村文艺队拍个不停。差不多一年的周期以后突然找不到可拍摄的新内容,感觉周围什么我都拍过了。


更为烦恼的是自己所拍的这些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好看,还不如别人用手机拍的,更别说和那些摄影爱好者拍的“大片”相比,都没啥关注量,貌似没啥价值,因此逐渐丧失了拍摄的动力。




乡土文化的乡土,可以理解为故乡和土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乡土文化就是根植于故乡和土地的文化。传统文化的传统,可以理解为经过历代先民传递到今天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传承性。以上两个说法,乡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的空间意义,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的时间意义。乡土文化是我们主观上对自己根基的认同,带有强烈的情感。离开了乡土文化,个人就失去了归属的群体,变成漂泊的人。乡土文化是由属于它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包括习俗、生产方式、信仰礼仪、社会组织、价值观和宇宙观等。

                                                              ------郭净


对于我们西南山地以从事生产劳作为主的普通人群来说,认知中的传统文化多来自于学校教育体制下的中原文化和儒教思想,和本地、本民族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难怪在学校开设学孔孟、背古诗;社会大兴穿汉服、学礼仪的当下,大家反而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


原因在于我们没能很好的搞清楚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之间的区别。理解了这一点对所拍内容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了。

剪羊毛

真实的拍摄记录是学习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


主位视角拍摄记录乡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本地的文化理解由当地人自己来阐释,避免外来文化背景人员的错误解读。


拿云南红河县的哈尼族群体来说,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就生活着很多不同支系的哈尼族群体,从语言口音、服饰打扮、节庆时节、祭祀礼仪各有不同,如果不全面去了解从单一地点就认为知道了哈尼族的文化,这种宣传出来的内容自然得不到其它区域人们的认同。


而作为当地人,如果自己不能站出来主动解释,教育后辈,任由这种曲解传播开来,久而久之本族群的东西也就没人知道,丢失了。

仪式

拍摄的每一个真实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存在去“找文化”这件事。


以前觉得现在发生的人和事都没意思,一味去寻找古的、旧的、觉得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才是文化,才值得记录。现在懂了当下乡村正在发生飞速的巨变,现在的一切可能很快就变成了过去。


比如雅安“4.20强烈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短短三年时间,原本的村落全部消失不见,被新建安置点的小洋楼代替,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突然之间很多东西消失不见了。后悔当时没能记录下来。

地震后农房重建对比

这一点除了认识上的不足,和现在影像的生产便捷也有关系,以前大家连照相的机会都不常有,更别说摄制视频资料,所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念想得到很好的珍藏,以前的村民影像摄录是为了留存档案。


而现在手机功能的强大和网络的便捷,不管是地方宣传需求还是个人吸粉愿望,为了抓住观者眼球,一味寻求独特和怪异满足外人的猎奇心态,拍摄目的更多变成了展示。动机不同所拍的内容也就相差甚远。夸大炫耀的拍摄记录违背文化的真实性。


哭嫁


乡土文化,是居住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历史以来创造的文化。既包括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总结出来的各种规律,也包括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各种经验和知识,也包括人们制定出来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人与人如何相处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习惯。


所以,何时整地播种何时收获储藏;如何从自然界获取提供身体所需蛋白质的食物;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中人们应该遵守的仪式和习惯;人们如何相处如何保障乡村的良性运行;如何理解自己和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影像档案的拍摄和制作,不仅能够记录祖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也能够在记录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从而实现乡村的精神和活力创新的目的。

       ----陈學礼



庙会

拍摄的时候为了突出“好看”,弱化了内容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在拍摄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为了追求画面的色彩、构图、光线这些所谓“好看”的东西,频繁移动镜头去找,忽略了内容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拍摄一件手工编织,镜头多是围绕物品反复推拉,忽略了整个事件的关键是有人在做这件事情本身。甚至原本是下雨空闲时在家里才做的事情,为了好看被有意拉到晴朗的户外摆拍。我们原本想通过拍摄对外展示家乡美好和自身民族独特风俗的愿望,在这种操作下变成了泛滥网络的“糖水视频”。


相比外来摄影团队,我们乡村拍客和他们各有所长。摄影团队因为器材和技术上的优势可能更容易拍出视觉上好看的东西。而我们乡村拍客的优势在于生活在当地,没有各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等障碍,更能很好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展示画面背后的生活哲理。这才是我们所擅长的,更是影像的价值所在。比如我们项目地基本上都有的织布、染布这个事情。


外来摄影师的镜头通常都是穿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年轻姑娘或老妇人在光线柔美的环境下做着各种动作,甚者会找来专业模特展示。这种画面除了所穿的衣服不同有啥独特可言呢!


如果我们乡村拍客的镜头更多的去探索为什么同样是织布染布,各地工艺却不同?为什么我们用的是这种染料?它有那些特殊性?为什么我们的衣服式样是这样?这样的记录既是学习传承,更是对外最独特的宣传。


很喜欢广西伙伴黎夏的这部片子,即记录了家乡特色的酿酒过程,又超脱酿酒更多的探讨酒是如何成为当地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体现了白裤瑶人身份认同和社群关系。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片子。


黎夏 《瑶家酒》





图/文 | 樊翼

排版 | 麦兜


微信号 : xiangcunzhiyan01

新浪微博:@乡村之眼

快手:fromoureyes

官网:www.xczy.org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之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