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影像行动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乡村之眼 乡村之眼
2024-09-07
 



2018年9月,来自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在乡村之眼开启了他们的“田野影像”毕业之旅。一年的时间,他们历经田野调查和民族影像志的培训,去往未知的红河,成为青年影像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他们看到的民族文化。

有的同学和乡村之眼红河学员结伴,协助彼此拍摄,有的则在田野中找到了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初次尝试田野调查,初次拍摄长篇纪录影像。

上周,在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他们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影展,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完满之时,回头再看来时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蒋晓羽

作品:《母亲》

拍摄地点:红河县甲寅镇


邂人生总是充满了很多自己无法预知的事情,你无法预知你下一秒会遇见怎样的人,无法预知你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此前我从不知道我居然能和纪录片能扯上联系。一直以来我就是想当一名老师,那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在最后确认实习单位的时候,我却扭过头选择了一个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单位“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去到乡村拍摄纪录片。


我选择了王文杰老师的母亲为拍摄对象。与一家人深入接触后,我了解了人物性格、生活和文化心理,收集母亲最真实的故事。一位传统的哈尼族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影像工作,勤勤恳恳地付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虽然不会刻意用语言表达,但她每一个行动都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蒋晓羽与拍摄对象合影


这次纪录片拍摄共历时八个月,从参加培训、选题构思、田野调查、拍摄过程、整理素材、剪辑制作,我都亲自参与和创作每一个工作环节,感受了纪录片制作的不容易,所以自己还是比较自豪,感受也颇深,收获很大。这也会是我最难忘的事情,给大学生活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一段奇妙而难忘的经历,我会好好珍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滑动查看蒋晓羽作品《母亲》截图  >>




李丽琼

作品:《乡村影像者》

拍摄地点:红河县甲寅镇


培训中,每一位老师都告诉我们,拍摄时,要尊重被拍摄者的意愿,纪录片是生活的呈现而不是表演,要尊重被拍摄者的文化,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们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用当地的眼光看待当地的文化,从生活的细节体现风俗文化。


之所以选择拍摄王文杰老师,是因为王文杰老师个人经历非常吸引我。他年轻时期外出打工,因父母要求回乡发展,利用自己在外面工作经验,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为当地人们拍一些值得纪念的影片。我试图通过纪录片讲述一个哈尼族青年,因为工作到处拍摄影片,从工作中找到自己民族认同,纪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故事。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影片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


李丽琼正在拍摄


经过这次拍摄,我明白了,文化在不断的变化,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民族的认同,让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面对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生活习惯不断地同化,多元文化也在不断的消逝。因此,本民族的文化需要传承,其他民族文化需要尊重。只有人们重视,建立每一个民族的信仰,民族文化才不会星辰大海中消散。


<<  滑动查看李丽琼作品《乡村影像者》截图  >>




付余风

作品:《走进红河哈尼妇女的生活》

拍摄地点:红河县普村切龙中寨


去年十月,我跟随车志雄大哥初次来到切龙中寨。寨子依山而建,中间一条路穿插而过,我们背着行李从这个寨子中穿插而过,来到车大哥家休息。寨子里的人空闲时都坐在路边聊天休息,氛围热闹非凡。我们虽然是第一次来,却为她们热情以待,没有太多的陌生感。遇到一个阿粗(哈尼语,大嫂),阿粗和我们说话没有丝毫的陌生,她比划着叫我们吃果子。车大哥教我们说洛么(哈尼语,谢谢)。车大哥说这是野生的果子,很甜。


于是,阿粗成了我的拍摄对象,由于语言障碍,是车大哥帮我沟通交流翻译。我也试着和其他人用哈尼话进行简单的交流。因为语言不通,拍摄过程中我和阿粗没有交流,比较安静,最大的好处也就是拍摄不会打扰到他们做事。而我作为一个拍摄者就是一个旁观者,很客观地记录了他们。


付余风正在拍摄


阿粗说她小时候因为家里没钱就没有继续读书,小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了。在田里的时候跟着大人一句一句的学习唱歌,慢慢的自己就会了,后来车大哥的爸爸被选为了省级传承人,阿粗也去拜了传承人为师傅。


寨子里的人太团结了,做什么事都是商量一起做,有事也是大家一起做。而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因为网络变成了一家人,却欠缺他们的那种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虽是突然到访的陌生人,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原有的生活轨迹。羡慕他们这种远离世俗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滑动查看付余风作品《走进红河哈尼妇女的生活》截图  >>




袁伟丽

作品:《守 · 望》

拍摄地点:红河县普春村切龙中寨


前后参加了两次培训,我对纪录片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单纯追求靓丽的画面,而是关注影片本身的意义。


袁伟丽与拍摄对象车志雄


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纪录片的拍摄,在进入田野之前,一直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每天都很焦虑,担心自己找不到拍摄对象,担心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人生活,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影片的摄制。几次田野之后,我逐渐定下心来,拍摄主题越来越清晰,与拍摄对象也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拍摄过程很顺利。


通过这次纪录片的拍摄,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滑动查看袁伟丽作品《守 · 望》截图  >>




李绍康

作品:《杨柳梯田畔的文艺队》

拍摄地点:红河县宝华镇


拍摄中,我与被拍摄对象的关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拍摄的第一天我还很担心我的沟通交流能力,但是经过相处之后,我觉得我作为拍摄者要主动融入他们。不能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创作者”的角色里面,这样会让我们的关系隔上一层障碍。我意识到遇到不懂得问题要及时沟通,甚至可以不要脸一点,追问拍摄对象。除此以外,还要尽量多的提前了解现场可能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脑子里做好预判,帮助接下来的拍摄。


李绍康正在拍摄


在第一次独自制作出来一部影片之后,也是给了自己很大的自信,如果不去做,你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能达到哪个地步。虽然存在不足但是学会的东西远远多于不足。拍摄民族志电影让我对纪录片有了全新的了解,民族志电影并不是镜头的堆砌,是人的交流、相处。纪录片并不是文本的衍生品,而是记录原本就存在的。拍摄民族志纪录片,我们应该保留它的原貌,保留客观所存在的现实。


<<  滑动查看李绍康作品《杨柳梯田畔的文艺队》截图  >>




陈贵兰

作品:《守护传统的年轻人》

拍摄地点:红河县县城 & 红河县石头寨乡搓甫村


这部纪录片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部纪录片。本片主要通过纪录红河州红河县的哈尼族文化传承阿文的生活,寻找他身上的哈尼族的文化影踪,探寻他对文化传承的态度。我希望探讨在现实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即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很庆幸有一个这样一个机会去到红河拍纪录片,认识这些淳朴的人们。在纪录片中在纪录片拍摄剪辑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拍摄时一开始没有选好顺光的位置,剪辑时发现很多镜头为了追求多景别而去随意走动导致很多重要讲话的镜头剧烈晃动。但是,在一次次的拍摄、剪辑、和拍摄对象的交流中,我也渐渐找到了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陈贵兰在田野中


拍摄时,我不断地想:文化是在变好?还是在变不好?我曾经在我最困惑的时候问过我的导师,他说:“文化的改变如果由本民族的人认可,那就是好的。如果本民族不认可,那就是不好的。”我至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哪里有文化是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变迁,人流的迁移,政策的改变等,文化都在时刻交流改变。文化也只是一个时代、地域的缩影。民族文化是属于本民族,变或是不变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要尊重、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这样民族才团结,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共存”。


<<  滑动查看陈贵兰作品《守护传统的年轻人》截图  >>




乡村之眼 · 万物故乡 · 红河项目

2018-2019




文字图片 | 蒋晓羽 李丽琼 付余风 袁伟丽 李绍康 陈贵兰

编辑 | 崔静雯

微信号 : xiangcunzhiyan01

新浪微博:@乡村之眼

豆瓣同城:乡村之眼


点亮我们,看见乡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之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