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表演”、传承与纪录:乡村传统文化走向何方

樊翼 乡村之眼
2024-09-07



5月初我和麦兜收到红河项目地伙伴车志雄的邀请,参加他们家的“开秧门”仪式。没错,小伙伴就是前面《山里的音乐世界》里邀请我们去拍哈尼多声部的车大哥。


车志雄(左)与樊翼(右)在红河


“开秧门”作为一种稻作文化的仪式,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多有流行。虽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程序和细节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对天地自然的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开秧门 插秧


车志雄家所在的云南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是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哈尼族多声部演唱”的发源地。“插秧山歌”正是开秧门时唱的曲调。车志雄的父亲车克三是该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精通哈尼族的各种乐器和演唱,带有20多个徒弟。他还是一名“贝玛”。贝玛是云南哈尼族的巫师。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主持,贝玛不但是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人,并且还身兼医生、宗教祭祀者等身份。哈尼人对贝玛非常尊敬,因为他们相信这些贝玛掌握着平常人所没有的力量。


车克三正在为开秧门做仪式


车志雄作为一名优秀的返乡青年不但在村里带头发展经济,更是跟着父亲学习哈尼族的各种文化知识,立志做一位守护梯田的哈尼文化传承人。哈尼族多声部的传承已经卓有成效,邻近的村子里的年轻人会抽空过来学习,平时他们一家还和当地的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教授小学生多声部演唱。


车克三与徒弟们做开秧门仪式


经过十多年当地人和摄影爱好者的努力,切龙中寨逐渐被外人所知,在元阳梯田的严重商业化下,更多的人选择来这里拍摄。今年参加他家开秧门的人数是近几年在最多的,除了我们之外,来自红河州非遗中心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关注当地村寨发展的名俗专家;致力推动红河旅游,拍摄相关宣传片的传媒公司,来自昆明、重庆、广东的观光客,都聚集在这里了解开秧门的文化……


开秧门时正在拍摄的无人机


对我来说除了神秘的祭祀仪式、美丽的梯田风光、动听的多声部演唱,围绕在梯田边的各色人群更是表演着一场大戏,无疑正是当下传统文化现状最佳的展演。

 


当地群众


希望尽可能的把活动办得热闹,向外来人展示本民族的特色。以期更多人来到村寨旅游观光,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景以至于改变传统的农事节奏,把原本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的传统活动集中到一起举行。长此以往我们的各种活动都变成了针对外来人的表演,年轻一代自然分不清哪些才是我们本身的传统文化和知识。

 

开秧门 仪式



政府


不管是出于对经济发展的考量还是真正对文化现状的反思,不可否认近些年政府在传统文化方向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包括本次活动,非遗中心提供了相应的经费支持。就我的过往经历,经常遇到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广阔的疆域,多样的民族正是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政府部门喜欢“指导”,为了宣传推广,一次次“规范”各种传统活动。很多传统的东西难不成就在一次次的“改进”中失落和变味了。

 

开秧门 插秧



观光客


相较于节假日挤进出行大军,到各大风景区看人山人海的大众游客不同,来到这里的观光客多是背着各种长枪短炮的“老法师”。他们喜欢到这种因交通或其他原因还不太被人所熟知的地方进行拍摄活动。用他们的话说“这里太原生态了,有民族特色、有老房子、有传统的农事生产,不像元阳哈尼小镇那边的表演,喜欢这里,以后还会来。”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各角度高速抓拍一些仪式或劳动中的瞬间就足以让他们欢喜半天。诓哄着流鼻涕的小朋友摆拍半天,还试图阻止非遗中心的小姐姐去擦拭,说这样才是真正的原生态。对他们来说以猎奇的心态拍下的“人文纪实”摄影作品足以在朋友圈宣扬并推广一番哈尼文化。根本不在乎拍摄时因为对照片不满意而提出连神秘仪式都要求摆拍的过分行为。

 

拍摄者与当地小朋友



了解关注哈尼文化的群体


“以前来的时候这个村子真是美啊,梯田规模之大蔚然壮观,开秧门的季节家家都在田里劳作,不过那时候村子里的人确实穷。现在经济收入有好转了,很多人家都修了砖房。梯田也不像以前一片片的全是水,现在好多变成了旱地,甚至荒废了。今年的开秧门为了热闹拉来了好多小学生,虽然仪式没有变化, 但和以往相比却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朴实,多了演的成分变得做作,继续发展下去保不齐又是下一个元阳模式。


“包围”开秧门仪式的拍摄者

 


我和麦兜


我们也是手拿相机,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是一名观光客而已,不断有人问我们拍什么。我们不是来拍片的,只是来协助车志雄的拍摄。正如我们不了解哈尼文化一样,我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拍摄和剪辑才是哈尼族人想讲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我们拍摄的只是自己的喜好而已。


“包围”开秧门仪式的拍摄者


各种人物“包围”下,插秧门没有看的多仔细,倒是相机快门的声音持续不断,现场变得嘈杂非凡,不断抱怨着相互穿帮而拍不到满意的镜头。但都有着不亚于对方的对哈尼文化的热爱和关注,都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能有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但是当下的乡村始终面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留下来的问题,大家想方设法去到那个安不下躯壳的城里。


开秧门 插秧


中国乡村的没落不是农民自身不争气,这更多是城市精英群体的定义,中国农民历来没有话语权,也不需要话语权。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那就是立足于自给自足的熟人社会。这反而被后来的一些所谓社会精英认定为三农出了问题,是“愚、贪、弱、私””。虽然费孝通在1947年《乡土中国》一书中早已一一进行了驳斥,但这种观点的长期存在慢慢还是影响到了价值观的改变,年轻人对自身农民身份的不认同,千方百计走出去,哪怕现在很多守在村里务农经济收入明明强于外出打工,却还是留不住年轻人的灵魂。农村人口自然越来越少,文化传承自然出现断代。

 

田埂上奔跑的小朋友



乡村之眼


基于现实状况,希望能给如车志雄一般的还执着于故乡的人群一些帮助,通过影像的手段,从自己的视角去讲述和表达这些即将面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运用影像这种大众喜爱的方式,引导年轻群体学习地方文化和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建立起了这种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传承和发扬才有良性发展的可行性。


田埂上嬉戏的当地人


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是通过一群人的努力就能改变现状,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乡村之眼的顾问李昕老师也讲过:“不要老想着去改变什么,我们能把这些东西记下来、保存下来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这正是我们致力于构建乡村影像资料库的初心。


开秧门 仪式



| 相关阅读 |



山里的音乐世界

红河县哈尼民族文化交流行纪|我在红河的五天四夜

光影红河:等待记录影像中红河的另一面

【公益支持】光影红河 | 用镜头记录家乡,15年他一直在路上

乡村之眼-万物故乡 2018-2019

支持西部乡村用影像记录他们眼里的家园!




文字:樊翼

图片:麦兜 樊翼

编辑:崔静雯

微信号 : xiangcunzhiyan01

新浪微博:@乡村之眼

豆瓣同城:乡村之眼

官网:www.xczy.org


点亮我们,看见乡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之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