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方以南”·城之忆

乡村之眼 乡村之眼
2024-09-07

1月5日到15日,“南方以南”当代青年实践影展活动在深圳举办,受主办方邀请,我们策划了“乡村之眼·白裤瑶民族音像志”单元,与东南亚的“当代叙事”单元、香港的“香港实践”单元共同参与展映。

平行时间内、三个相连地理空间发生的事情,青年纪录片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叙述着。影片借由一块小小的幕布在深圳清水河临时工业社区的一段废弃铁轨上的一截废弃火车车厢内轮番展映,伴随着旁边新修铁轨上时不时呼啸往来的高铁声,让人体悟着幕布之外更广大的时空。

“乡村之眼·白裤瑶民族音像志”单元选择了6部影片参展,分别是故乡/返乡青年系列的《故乡》(何文兵,2015)《爱故乡之电话诈骗》(何文兵,2016)《金刚队长》(黎夏、罗勇,2016)3部片,以及家族/人物系列的《爷爷》(黎夏,2013)《博台》(罗勇,2016)《家记》(王财金,2016)3部片。

自2011年以来,一些白裤瑶年轻人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制作纪录片的基本技能,在诸如“乡村之眼”等外来力量的陪伴下,多年的乡村影像实践积累下不少影片。当我们尝试按系列来观看其中部分片子时,这群青年们共同探索某些议题所生发出来的集体性力量,成为很强烈的观影感受,不知不觉中,这群伙伴们已经走上了借由影音手段为当下的家乡修“志”的道路。

放映后的讨论

吕宾老师分享乡村之眼的实践经验

影展活动之外,更为有趣的是,白裤瑶伙伴们在远离故土的深圳却体验了类似于“归乡”的情感,因为他们多数都来过这里打工,甚至是“每年都来”。影展所在清水河社区是一个以四川达州打工者为主聚居的“城中村”,与他们打工时聚居的“城中村”环境类似,激发了很多回忆故事。在这样特殊的场景下,我们在放片之外,有了另一个“谋划”,即,以各自的“深圳打工记忆”为主题,共同拍摄一部短片,送给自己,也带回家给家乡的伙伴们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48ga7v0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影片《城之忆》

乡村之眼的蔡庆同老师、杨青老师一起参与了此次影展活动,并且合力协助白裤瑶伙伴们“谋划”完成以上短片,在此,先分享蔡庆同老师的一小篇“干货”影展笔记给大家。


南方以南,无所不在

南艺大纪录所副教授

蔡庆同

这里总被称作是中国的“南方”,而“深圳”,从一个原本平静的小渔村,由于历史的阴错阳差,一跃成为示范性的经济特区,相较于不到百分之一的原住民,它吸纳了来自各地、大量流动的打工一族,进一步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都市地景:“城中村”。

在“城中村”里举办的“南方以南:当代青年实践影展”,展演了来自广西白裤瑶、香港、台湾、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等的影像作品,并聚焦于当代青年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如何运用影像的媒介。

当我陪伴着乡村之眼╱广西白裤瑶乡村影像小组的青年成员们来到这里,参加“南方以南:当代青年实践影展”,这才真实地感受到他们比我们任何人还要更加亲近这个地方,因为他们都来过这里,并曾经生活在其中一个“城中村”。

像她,十几岁就出来打工,再次重返此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她记忆中那熟悉的肠粉味道,一碗又接着一碗;而他在这里的五金工厂打过两班制的工,他说在街道到处行走闲晃,就是那会儿他排遣思乡的方式;她则是一一列举曾经打工生产过的商品,从鞋子到充电器。

于是,乘着这次影展期间,我们鼓励他们不妨利用刚刚学到的拍摄与剪辑技术,透过口述与纪录,再现他们对于深圳的记忆,作成一个小小的培训工作坊,也可以算是稍稍落实了社区影像及其教育方法的精神。

众人聚集在一个被简易改造过的火车车厢里,老奶奶带着小孙子也来捧场,在寒流来袭的夜里,分享着艺术或影像如何进入社区,并介入关注的议题,或者是社区的自我认同,或者是反水库、反迫迁,或者是共同的贫穷问题。

而所谓“南方以南”的意义更加清晰了,“南方”不只是相对于北方的存在,“南方以南”也不只是地理的位置,它代表的是各个地域里因着高度现代性而日益被排除或边缘化的不同群体,从而象征的更是由此衍生的另类性观点及其实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之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